百年华人建筑库

互联网让众人一起有可能建立一个详细的建筑库,期望借助众包的模式完成华人建筑师档案的建立。

  1. 人物篇

  2. 建筑媒体

tools:

teambition+ikuku数据库

resource:

  • 書名:中國建築革命─ 民國早期的禮制建築 作者:賴德霖 出版:博雅書屋ISBN 978-986-6098-31-4
  • 「Chinese Architecture Post and Contemporary」(古今之中國建築,The Sin poh Amalgamated (H.K.)Limited, 1964)
    • 「古今之中國建築」作者是民國早期響叮噹的興業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徐敬直(1906~1983)。
    • 成立於1933年的興業建築有三位合夥人:徐敬直,於1929年密西根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,曾在芬蘭籍建築師老沙利南(Eliel Saarinen, 1873-1950)的美國底特律事務所工作,1932年歸國後在上海執業﹔李惠伯(1909-?),亦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建築系,抗戰期間任教中央大學建築系,中央大學建築系是培育中國建築師的重鎮之一﹔楊潤鈞(1908-?),另一位徐敬直的學的學弟,有關他的資料闕如。興業建築最為人知曉的作品是南京中央博物館(1937~1953),今稱為南京博物館,興業建築在南京中央博物館競圖獲勝出的方案是清式建築,當年的大環境,中央定都南京要彰顯正統,因此官方建築莫不以中國樣式為依歸,反諷的是推翻清朝的民國政府,竟然仍承襲前朝建築樣式,以清式建築來象徵民國建築。不知是否有鑒於這般的矛盾或是要矯正無知,在梁思成的建議下改為仿遼建築。為何是仿遼式?中華文化可以上溯商周,可是根本沒有留存至今的商周古代建築,1932年梁思成在河北薊縣從事考察,證實獨樂寺是建於遼統和二年(987年),這是當年中國土地上發現的最古的木構造建築。既然要繼承道統,當然要以最古的為依歸。這是民國建築在《國族與現代》進化歷程中頗典型的案例,這是民國企圖藉由實質的建設建立國家主體性的歷史發展。
    • 漢寶德曾以「忠實的記錄與輕率的批評」為題,針對該書發表過意見。『徐先生似乎把留學生回國在二○年代開始的中西合璧的作品稱為「文藝復興」的。但是筆者深不以為然,文藝復興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詞,它代表現代文明內在的外爍,筆者至今還看不出我國這段建築有甚麼適切的表現,可與十五、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建築師相媲美,甚至在性質上相類似的。』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傅朝卿在其著作「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—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」(南天書局,1994)對「中國文藝復興建築」有專章討論,值得閱讀。
    • 時序來到一甲子之後的九○年代,兩岸建築的「海歸派」另有新的面向,對於前輩們所曾面臨過的《國族與現代》課題,被《國際與地方》所取代,關於「最近的過去」中國建築發展歷史既不知又不關切。因此當閱讀到德霖的「中國建築革命—民國早期的禮制建築」的書稿,深受感動,他為我們開啟鑑往知來的門窗。德霖在書中探討了兩個案例:南京中山陵與廣州中山紀念堂,兩者俱由呂彥直(1894-1929)設計。
    • 呂彥直也是「海歸派」,1918年畢業自康乃爾大學建築系,1921年回國, 1925年贏得南京中山陵競圖首獎,乃成立彥記建築師事務所,次年獲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權。這兩幢民國早期的重要紀念性建築,皆帶有傳統色彩又有創新突破之風格, 「融會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神,莊嚴簡樸,別創新格」是對南京中山陵的評語,誠然是《國族與現代》的實踐。德霖的文章從形式與空間角度切入,更進一步闡釋革命理想與宣講空間之結合,說明建築絕不是一個蔽體,建築是文化的表徵。
    • 德霖在北京清華大學的博士論文是「中國近代建築研究」,曾將多年研究成果結集出版「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」 (清華大學出版社,2007) ,並主編「近代哲匠錄—中國近代重要建築師、建築師事務所名錄」(中國水利出版社,2006) 。「中國建築革命—民國早期的禮制建築」是他在台灣刊行的第一本書,時逢民國百年,藉由本書,希望能從建築文化的層面更瞭解認識不同的民國。
    •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iahnmin.huang.5/posts/2173205186239760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